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系。就中醫養生來講,春季的養生保健方法應以養肝為主。常言道過猶不及,如果肝氣過旺,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,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,還可造成情緒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引發各種疾病。因此,清明養生重在養肝。清明節是重要的祭祀節日,通過祭祖和掃墓活動來緬懷先人,寄托哀思,同時又是高血壓、精神疾病的高發期,因此避免情緒低落、抑郁,過度悲傷,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。清明節前后,因為氣候變化多端,早晚溫差大,應根據氣候變化,隨時增減衣服,注意防寒保暖,以助人體生發,抵御外邪侵襲,才有助于身體健康。所謂“春捂”也是這個意思,直到清明過后,四月中旬才可換春裝。清明,正是冷暖空氣交替之際,亦日漸趨暖,天氣時晴時雨,人體常出現四肢麻痹,在湯品調理中,除了要利水滲濕外,還要適當補益,因而養血舒筋最為重要。所謂“發物”,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、發毒助火助邪之品,如海魚、海蝦、海蟹、咸菜、竹筍、毛筍、羊肉、公雞等。原料:淮山藥500克,白砂糖125克,淀粉100克,植物油、米醋、味精等適量。制法:淮山藥洗凈,用武火蒸熟,去皮,切成3厘米長的段,再一剖兩半,拍扁待用。在鍋中放植物油,待燒至七成熱時,放淮山藥,炸至黃色時取出。鍋內留余油少許,加炸好的山藥、白糖、兩勺水,用文火燒5-6分鐘后,轉用武火,加米醋、味精后,用淀粉勾芡,淋上熟油,裝盤即成。功效:健脾胃、補肺腎的功效。適用于因脾腎虧虛所致的咳嗽、氣短、納差、乏力及消渴、消瘦、小便頻繁等癥狀。
作者簡介:羅海生, 黎族,針灸主任醫師 ,現任海南省白沙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主任 。海南省第六屆人大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