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去春來四季歌,絲路古曲迎新客。2024年2月29日,農歷正月二十,甲辰龍年伊始,韓國美術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金正澤率領副理事長崔志琪、北京支部長姜鳳善、婦女會長林開花、運營副委員長劉永快、事務總長(辦公室主任)任嬿宰等一行6人,專程參訪古都西安“絲綢之路唐樂會客廳”,為中韓文化交流續寫了新篇章。
西安博物院常態化的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,是“絲綢之路”世界文化遺產唯一活態化傳承展示項目,被中外游客譽為古都西安“絲綢之路唐樂會客廳”。此次中韓文化交流活動,由陜西省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、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、西安市長安文化研究會、秦嶺書法大學、西北大學陜商文化研究中心秦商書畫研究院共同舉辦。
29日下午,金正澤等韓國書畫家與游客觀眾一起,共同觀賞了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,完美體驗了“夢回漢唐”的藝術盛宴。
每場時長30分鐘的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,由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曼司鼓領奏并主持解說,帶領余曉玫、郭樹新、苑世德、劉長安、楊忠啟、夏硯明、雷中選、童曉利、左邢雨萱、邱天天等古樂團成員集體登臺,以原生態的唐樂律、唐樂調、唐樂譜、唐樂器、唐樂式、唐樂曲,依次演奏了《郁金香》、《滿園春》、《大佛登殿》、《柳搖金》、《柳含煙》和《醉龍吟》等6首長安古樂經典曲目。
按照中國古代音樂儀規,主持人特邀金正澤“擊鼓宣樂”。隨著擊鼓三響,臺上演員用陜西關中方言齊聲高喊“瞭”,音樂會正式開始。
在互動參與環節,韓國書畫家們跟觀眾們一起,興致勃勃學唱了原生態唐詩《柳含煙》。
最后,臺上演員用陜西關中方言高喊“鳴鐘止樂”,隨著一聲編鐘敲響,本場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宣告結束。
音樂會演出結束后,接著進行了文化交流活動。長安古樂團演奏家們,現場演奏了朝鮮族民歌《阿里郎》。韓國書畫家們興奮地站起身來,踏著樂曲節奏手舞足蹈又唱又跳。
陜西省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外聯部部長苗欣,“絲綢之路”世界文化遺產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、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李鎧,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孫曉奇,著名書法家、秦嶺書法大學校長薛瑛,西北大學陜商文化研究中心秦商書畫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宏新,西安市長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、辦公室主任梅隆,中央電視臺《成功之路》欄目主任李小民等,共同參加了文化交流活動。
為了表示感謝,金正澤向活動主辦單位贈送了一幅自己的美術作品。中國書法家薛瑛和陳宏新,分別向韓國客人回贈了自己的書法作品。
觀賞了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,又得到了精美的中國書法藝術作品,韓國書畫家們感覺到心滿意足收獲頗豐。
臨別時,金正澤一行提筆留言,祈愿“長安古樂走向世界”,祝愿中韓文化交流繼往開來世代永續。
據介紹,長安古樂(亦稱西安鼓樂),是以成套樂器再現古代中國音樂“八音和鳴”的經典模式,也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存的古典交響樂,被世界音樂界、歷史考古界和文化旅游界譽為“世界音樂活化石”、“陜西千年活文物”和“漢唐遺音原生態”。2014年,中國、哈薩克斯坦、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“長安—天山廊道的路網”項目列入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》。其中位于西安博物院的唐薦福寺遺址,包含唐寺(薦福寺)、唐塔(薦福寺塔俗稱小雁塔)和唐傳長安古樂“三唐文化”。這里的唐傳長安古樂,是唯一被組合列入“絲綢之路”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自2019年7月31日起,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與西安博物院緊密合作,常態化舉辦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,開創了陜西文物景區最早的文旅融合發展小劇場演出模式。截至2023年7月底, 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演出已經已超過 5000 場次,累計接待中外游客觀眾超過7萬人次,被中外游客譽為古都西安的“絲綢之路唐樂會客廳”。
2022年,“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”榮獲西安市2021年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項目競賽二等獎,并且入選“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”。2023年,在“榜樣的力量”聚焦陜西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主題宣傳活動中,“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”項目受到陜西省工商聯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表彰,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被評為“榜樣單位”。